爱上海后花园论坛

桃花源记文本解读

时间:2023-03-26 04:55:08 桃花源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桃花源记文本解读

爱上海后花园论坛   《桃花源记》以饱蘸陶醉喜悦之情的简约文笔真切描绘出蕴含着厚实的社会人生内容的优美画面,确令人深为感佩。

桃花源记文本解读

爱上海后花园论坛   汉代司马相如的著作《子虚赋》中提到:“楚使子虚使于齐,王悉发车骑,与使者出畋。畋罢,子虚过奼乌有先生,亡是公存焉。”由此得出“子虚”和“乌有”这两词,并值非真实的,捕风捉影的事情。中国的“子虚乌有”与西方的乌托邦是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英语“Utopia”(乌托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oγ”(无)和“Τ?πο?”(场所)这两个词,没有场所,也即“不在场”(non-presence)和“不站在对面,它既不存在于时间内的某一瞬,也不存在于空间里的某一点”,相对于现存一切,它是一个“非在”(nowhere)。“乌托邦”一同的历史由来与历史含义,可以说众所周知,它所指向的是“任何理想而臻于完美境界的地方和国家” “它既指个人自身的和谐,又指持久和平,需求的充分满足,现实生活世界愉快的劳动,充裕的闲暇,没有不平等,没有专断的权威……等等,而乌托邦思想家则是面对—片荒野却看到了乐园的人”。

  纵观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人类对“乌托邦”的追求与设计源远流长,西方的有的柏拉图的“理想国”,这是西方经典形态的理想主义的诞生地,从奥古斯丁的“十帝之城”、康德的德福—致的“至善”,到保罗?蒂利希“超越上帝的上帝”,从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以及中国“天下大同”的儒家乌托邦,“世外桃源”的道家乌托邦……一部“乌托邦”史,可谓蔚为壮观。

  在岁月的长河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总能不时听到乌托邦思想家们执著而顽强,饱含炽热理想主义情怀的激越之声,这确然是人类发展史上客观存在的、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而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桃花源记》显然是理解古代人们乌托邦思想的重要切入口,因此深入探讨《桃花源记》的思想内涵、作家的理想与悲凉的结局,对于正确地指导教学,实行多元解读方式,启迪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等目的,都是百利而无一弊的。

  一、陶渊明构建“乌有之乡”的社会历史根源

  朱熹曰:“渊明所说者庄、老,然辞却简古。尧夫辞极卑,道理却密。”陶渊明之所以接受老庄的思想,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当时,这个部分的研究,已经有很多语文教学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这是一个门阀制度盛行、浮靡文风泛滥、价值观念混乱的时期,东晋门阀士族与皇权之间,是一种既结合协同、相互依存又倾压争夺、排斥分离的关系,而各类士族之间也是既联合又角逐。这使得当时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特别混乱与复杂,东晋时期的阶级矛盾是比较尖锐的,当然,这是由于东晋统治者对民众实施沉重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所致,民众的负担特别沉重,怨声载道。而陶渊明的家乡江州(今江西九江)一带,战乱更加频繁,民不聊生,人民逃亡的情形很严重,这些历史背景,都形成了与“桃花源”中怡然自乐的和谐社会形成鲜明的对照,因此,陶渊明所构建的乌有之乡是有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的。此外,从思想接受方面来说,陶渊明深受道家“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等思想的影响,并有追慕阮籍无君无臣、无富无贵的社会理想,同时,陶渊明也接受过鲍敬言的无君论思想,素怀高洁,久慕淳风,眷爱丘山,厌恶官场的思想熏陶,因此,这些道家思想意识积聚起来,便成为陶渊明笔下所构建的乌有之乡的思想根源。

  二、作家的生平经历及仕途生涯

  陶渊明早年丧父,家道中落,物质生活虽然贫困,但却接受了很好的家庭教育。陶渊明少年时期就已经阅读了《老子》、《庄子》及儒家的《诗》、《书》、《礼》、《易》等著作,另外还阅读了神话、小说等“异书”。这些不同流派的经典著作给予了陶渊明以深刻的影响。儒家思想培养起他积极人世、建功立业的情怀,道家思想则使他心系自然,抱素守真。陶渊明的故乡在浔阳柴桑的栗里村,位于庐山之北,即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二十里的赛湖、八里湖一带。庐山、彭蠡湖(即今鄱阳湖)的山光水色熏陶出陶渊明的山水审美意识,激发出他的创作灵感,并在更深层次上净化着他的心灵,造成了诗人对自然的强烈归依感,由此影响到他日后的人生选择。

  而陶渊明的出仕时间是(公元393—405年),这一时期是陶渊明经历最为复杂、思想最为矛盾的时期。在经过了长期的仕隐交战的心理冲突与煎熬之后,也是陶渊明构建乌有之乡的另外一个心理奠基因素。陶渊明在坚决归隐之前有过五次出仕,据《宋书?隐逸传》记载,二十九岁时,陶渊明因“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可见陶渊明做官只是为了糊口,并非自己的志向。在认识到官场的污浊后,而立之年的陶渊明便深以自己的选择为耻。于是,陶渊明劝告自己顺从天陛,终老田园,这是陶渊明第一次出仕。晋安帝隆安四年(公元400年),陶渊明十六岁时第二次出仕。此次在江陵做荆、江二州刺史桓玄的幕佐。但陶渊明始终不能忘怀故园与亲情,归隐之志时时涌上心头。辛丑岁(公元401年)七月,桓玄手握重兵,窥伺朝廷。陶渊明对此心怀厌恶,又遭母丧,便辞职回家了。此后几次的出世都是为了生计,迫不得已。既非发自本心,必然痛苦难熬,因此,一个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由此成为诗人对抗现实黑暗的精神领地和必然的归宿。

  三、桃花源中的“子虚乌有”思想

  《桃花源记》以武陵渔人作为开篇,设置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情景。在乌有之乡里,陶渊明塑造了一个“理想国”,即社会平等自由(无阶级之分),人们丰衣足食,老有所依,居有定所。这与后来的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之一的托马斯?莫尔在他著名的著作《乌托邦》里面所构建的世界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爱上海后花园论坛   这篇散文的引人之处还在于,作者巧妙借用了小说笔法,以一个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交代了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计划前往寻觅而无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此外,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是,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它的未来将会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当然,陶渊明很聪明的将答案留给了后世千代的读者。其实,根据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社会的前进要依靠交往而得以推动,而世外桃源这种与外界几乎隔绝的社会形态,其实终究要走向破灭,就如清末的闭关锁国政策,这种封闭的模式始终会走到一个尽头。这也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子虚乌有的思想的最好印证,也是他悲剧意识的流露之处,这样一个完全隔绝于世的社会,只能存在于理想的美好想象之中,而它是无根的,是虚无缥缈的,是总归走向破灭之路的。诗人思想的深刻性与艺术手法的高明纵使《桃花源记》可以流传千古。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历来是人们梦想的理想王国,它是如此神奇美丽而又飘忽迷离,深深感染读者情绪,强烈震撼读者心灵,他以饱蘸现实色素的笔墨描绘出桃源去处之神秘,桃源景色之神异,桃源环境之神奇,桃源民风之神美,桃源出而不可复得之神怪,给人留下深刻而鲜活印象,令人好生陶醉。

  拓展阅读:桃花源记问题研究

爱上海后花园论坛   1.作者社会理想的实质

  “桃花源”是陶渊明理想中的社会。要弄清作者理想的实质,必须先看原诗,因为在某些实质性的问题上诗比记还要说得明确些。例如“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正是原始共耕社会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种和平生活的写照;“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说的是没有君主统治,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制度;“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则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这一原则的具体化。概括起来说,这些描写都表现了原始共耕社会的特点。记,则是先通过渔人所见来展示这个社会生活的风貌,从村落、房舍、良田、美池等一直写到男女耕作、老幼欢乐的情形;后通过村人“自云”来揭示这个社会的由来,又通过接待渔人来表现他们的精神风貌。诗和记,二者相互补充,十分清晰地勾出了这个理想社会的轮廓。

爱上海后花园论坛   应当指出,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2.关于层层设疑的写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过不少以游仙为题材的作品,如曹植的《洛神赋》、郭璞的《游仙诗》等,多是假托游仙抒发作者的不平感和对现实的不满。《桃花源记》不是写作者本人“游仙”,但渔人的桃花源之行颇与“游仙”相类(唐王维《桃源行》中就有“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的诗句)。为了把桃花源写成一个似有若无的仙境,作者采用了层层设疑的写法。因此,开头虽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并未确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主人公也只说他是个渔人,不著姓名,这些都无从查考。接着写桃林奇景,似为人间所有又似为人间所无,又不说出它的确切地点,因为渔人已“忘路之远近”。写桃林的通道更为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狭”而可“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待到渔人进入桃源后,眼前出现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可是,后来渔人出而复寻,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又全部消失,桃源似乎又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无迹可寻。最后再虚写一笔,说高士刘子骥“欣然规往”,给好奇的读者带来微茫的希望,但刘子骥又“未果”而“病终”。这样一来,桃源这个虚实难定的境界就真的成为“千古之谜”了。这种层层设疑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练习说明

  一、熟读并背诵全文,用自己的话叙述这个故事,可以适当地加进自己的想像。

爱上海后花园论坛   设题目的是:①使学生当堂成诵,要求背得顺畅,并能大体上叙述作者原意;②发展学生的想像力,能根据上下文意补充若干细节,作创造性的复述。答题方式要灵活,可以先熟读成诵再作复述,也可以经过熟读粗知课文大意后,先复述故事,最后练习背诵。为了激活学生的想像,在熟读课文过程中,教师可以就故事情节提出某些问题,或要求简答,或引而不发,让学生放开去想,也可以加几句点评。

  二、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提示〕讨论前要先大致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一点社会发展史常识。

爱上海后花园论坛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结合学过的有关社会发展知识,正确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培养辩证思维。

爱上海后花园论坛   此题可让学生讨论,形式不拘,或全班集中讨论,或分组讨论。前面“问题研究”已对此题所涉及的内容作了初步说明,但仅供教师参考。此题是开放性的,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能自圆其说即可,不要搞统一答案。

爱上海后花园论坛【桃花源记文本解读】相关文章:

《木兰诗》文本解读12-23

圆明园的毁灭文本解读11-14

《圆明园的毁灭》文本解读11-10

《题西林壁》文本解读11-17

从文本解读的角度赏析《蜀道难》中的情05-21

国庆板报文本06-21

《圆明园的毁灭》文本细读10-21

国庆板报文本07-01

哈佛幸福课文本06-19

离骚的解读11-15